贴近用户心理做设计,会让用户使用或消费产品觉得很爽,使得产品深得人心,下面笔者总结了6种常用的方法:
方法一:为用户在产品上找存在感
哲学上的一个论点:我思故我在,笔者在这里对这句话进行扩展,我有目的产生行为与外界交互,所以我存在在这个社会上,延展至产品上:我为了解决需求与产品进行交互,所以我存在在这个产品上,如何证明?就是这些交互与行为数据,有什么用?举个例子:
以打车软件为例,用户登陆成功后,产生了交互行为,那么在下次选择目的地时会有曾经去过或经常去的地点快捷选择,再进一步,如果用户工作日期间在两地之间频繁存在打车行为,那么之后在工作日期间,用户再次使用时,起点和终点可以默认选择,就不需要用户去操作了。
这里可能有用户会说:通过数据分析就可以得到这个需求,用搞这么复杂嘛?其实这是一个不成立的命题,数据分析得不到需求层面这个结论,数据分析得出的是这个需求可不可以做,而不是为什么有这个需求,为什么这么去做。
另外不同的产品为用户提供存在感的方式也不一样,比如:网易云的歌单,单纯的听音乐在产品中无存在感可以言,以推荐歌单和用户分享歌单的行为,再辅以收藏、评论、点赞,为用户提供在产品中的存在感。
方法二 为用户在产品上找控制感
人都希望可以控制或影响某种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事物,笔者在大连上学的时候,发现在大连有人行横道的路口或交通岗大部分都会安置一个红绿灯控制按钮,不少等待绿灯的行人都回去按一下那个按钮,让绿灯快点亮,但事实上他们按的是个不起红绿灯控制作用(如果真的起作用,交通不就乱了),却让行人觉得自己能够影响信号的按钮。这种按钮称之为安慰按钮。
在设计产品中,如果有需要用户等待的地方,可以适当添加个安慰按钮,比如电商产品中的催促发货,虽然起不到实际的作用,但是却能减少用户的等待焦虑。
方法三:规避损失
相信大家听过一个心理学结论:损失100元的厌恶感要远大于获得100元的快乐感。也就是说,相同的损失和收益明显前者对我们的影响更大。
这个方法用的最好的是拼多多,准确的说是拼多多的分享红包,比如100块的红包,用户点击一下就会获得90多,但需要100元才可以提现,需要用户去分享给好友,产品给用户一个错觉就是这个90多元已经到手了,只不过不可以提现而已,对用户来说已经到手的东西,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就转发了。
方法四: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指的是同样的事情可以有多重表达方式,同样的内容,换个不同的说法,效果完全不同。
比如部分产品在用户资料设置中,性别一栏只有两项选项的时候,采用的是下拉列表,用户的流程是这样的:点击下拉列表-显示性别-选择性别;比如换种方式采用选择菜单的形式,用户的流程是:显示性别-选择性别,虽然只有一步之差,对于用户的良好情绪是有大幅度提升的。
在运营活动中,也是一个比较好用的方法,如一个牛奶产品,有两个广告语,第一个99%无脂;另一个是1%含脂,作为用户的话会选择哪一个呢?
方法五: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变得难以放手和释怀。
如剩男剩女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在等合适的人出现,可是一直也没有出现,而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这时候他们会想:成本付出去了,没有收益哪行啊,再等等,结果就是越陷越深。
游戏类产品是用这个方法用的最好的,通过一系列的奖励机制,留住用户,游戏的沉没成本就是用户花的时间,获取的游戏等级、荣耀等。
工具类产品的常用手段是引导教学帮助用户完成一次内容的制作,这里的内容最好是高质量的,而不是最最基础的,这里最主要的沉默成本是作品和成就感,有很多工具类产品的教学是完成一次简单的内容制作,这其实不存在沉没成本一说或者说成本太低,用户随时会走。当然引导教学的方式适合逻辑较为复杂的产品,简单的产品并不建议使用,会起到反效果。
总结来说就是,找到核心沉默成本并帮助用户进行投入。
方法六:贪嗔痴
这个方法我就不多赘述了,网上有很多文章,都是大同小异,核心就是一句看起来是废话的一句话:人都有贪婪、嫉妒和执着等人性;对人性的领悟笔者认为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就是需要多看一些产品,对于功能和需求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和留意生活中的事情,就可以了。
继续阅读
打开APP,阅读体验更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