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社区看到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微信迟迟不推出夜间模式功能?底下的分析回答很多,有说伪需求的,有说开发排期不上的。个人想了很久,这个需求无论是从本身的需求层级和开发资源上来想,都是可以做的,但是为什么不做呢?想到了之前一个大佬关于企业价值观的分享,就顺手答了,以下为原回答:
“个人觉得吧,微信这个体量的产品,价值观很重要,功能往往不仅仅是取悦用户,而是选择打造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为什么朋友圈不做滤镜功能?因为微信想要朋友圈生态多一点真实,大家都是熟人,别整那一套虚的。同理,暗黑模式会让喜欢晚上玩手机上眼睛的那批用户爽,那不是鼓励用户多在晚上玩手机嘛,当然你可以说:我想玩就算你不推暗黑模式我也照样玩,但是怎么做是你的事,微信可能不倡导。
可以参考坂茂重新设计的卫生纸,通过不好用的方形结构提醒用户少用纸,微信可能在用夜晚刺眼的白底黑字提醒用户:早点睡觉吧大兄弟。(这波强行解释如何?)”
答完了我去网上搜索相关回答,发现官方回答和我想得差不多。
所有做互联网产品的人都知道一条正确的废话,做产品追求的是商业价值和用户体验的统一,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相互妥协的例子,比如微信不做开屏页,pc时代最大的pv页面-404页面,永远没有广告,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小红点导向型的产品-微博为了追求KPI,满屏幕的badge控件,能看的出来,但凡成规模的产品都在为了商业价值和用户体验做博弈,那么,当一个功能同时满足商业价值和用户体验时就应该做呢?那微信就应该做夜间模式呀?我感觉有第三方的力量在左右产品决策,这个叫企业价值观。
这里引入一个二次产品定位阶段图的概念(主要指C端产品,B端产品需要把“活跃度压力”和“商业驱动”换个位置)
横坐标是企业产品演进方向,下方是产品目标,纵坐标是企业提供的价值,基于不同企业的数据我们可以将其放到定位图的不同象限中,然后找到企业的北极星指标。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叫得出名字的大部分企业都是在“用户基数”与“商业诞生”这两个象限之间,于是产生了“用户体验”与“商业价值”之争,而大部分人思考的角度也是仅仅停留在“好不好用”和“卖不卖钱”,毕竟这是我们最容易感受到的部分,比如抖音的信息流与商品橱窗。
这个图虽然写得挺清楚,但是还是需要基于行业和企业数据来具体判断,不然容易造成错位,当企业的核心功能没有打磨好就去追求用户基数会加速产品的死亡,比如zepeto和足记。用户基数疯狂爆发时内功却没修炼好,导致新用户体验较差,用户流失严重;而我所知的某公司在月活不足10w时,就着急在社区招商做广告,导致用户流失,这都是错位。
但是对于商业诞生的企业会突破到另外两层维度,上面两层叫功能诞生和文化认同,功能诞生表达的意思比较抽象,拿淘宝举个例子,淘宝核心功能做到了差异化、日活3亿、商业形态诞生,而它在阿里整个体系里算是一个“功能”或者说是“入口”,基于它有阿里妈妈做淘客、支付宝做金融支付、1688做采购,它是作为整个生态体系下的一个功能。就像之前罗胖提到的企业竞争的三个阶段-力量竞争、数量竞争和多样性的竞争,当整个生态诞生之后,这个企业就很难在短时间内颠覆。
再说到文化认同和向心力,在这个阶段的企业已经完成了许多领域的生态布局,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类似宗教的存在,比如我在杭州呆了半年,老头老太都开口闭口阿里巴巴马云。其实个人感觉文化的建设,从核心功能的诞生开始就与公司相生相伴,只是到了后期会尤为重要。回到前面所说到的微信的夜间模式,这个功能当然可以做,但是对于微信这个体量的应用应当把用户当作经济学中的“理性人”来看待,就像央行利率的调整对整体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所有的功能决策对每个用户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让人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差?这个东西没有人约束这个公司,没有法律规定说用户睡得晚了你得负责,用户睡得晚了也没人来骂它说:都怪你!晚上这么好用害得我不睡觉!那么谁来约束这个行为?百度搜索的医疗竞价排名很长时间也没人约束,所有的决策也不是一个人的行为,这是群体决策也是群体作恶,法律总是滞后,而在作恶之前需要企业价值观来守住红线。短期来看会丧失一些收益、甚至一些用户,但是如果目标是建立一家有向心力的公司,那么就应该将向善的价值观贯彻至公司的上上下下,这绝不是喊口号。
当然,夜间模式也没有到作恶这种地步,只是想得稍微远了一些,不同阶段不同追求的公司做出的决策都不一样,初创企业差异化,发展中的企业追求用户基数和商业变现,巨头追求生态建设和文化认同,他们都在不同的方面做着平衡,感觉大家分析看待的时候角度也可以更全局一点,而不是扣着界面好不好看,广告多不多。
另外,虽然资本市场不相信眼泪,但是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的我,还是真诚希望所有企业都有着向善的价值观。
评论